日期:2025-05-06 07:10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劳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明确阐述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内涵。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要多措并举在劳动教育强化、社会氛围营造、劳动者素质提升等方面积极探索,持续推动劳动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加强劳动教育。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弘扬劳动精神,需要系统的劳动教育作支撑,要强化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新时代将劳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要根据学生群体特点及不同劳动实践形式,科学设定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分级分类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把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打造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强的课程体系。要紧跟时代发展融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拓展内容和形式,实现劳动教育的全覆盖。要将提升劳动素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把劳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情况作为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考核内容,推动劳动教育由“软任务”转变为“硬要求”。
开展社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社会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推动劳动教育实践拓展的坚实依托。各级学校要积极发挥社会资源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撑作用,推动劳动教育走出校园、融入社会,不断丰富内容、拓展渠道、增强实效。要加大劳动教育宣传力度,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发力,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劳动精神、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广泛传播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感人事迹,树立平凡岗位上的榜样典型。学校应积极对接社会资源,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工厂农场等合作共建劳动实践基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地联动推动各类劳动教育资源向学校开放,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志愿服务、社区治理等活动,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
营造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弘扬劳动精神,必须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开展主题宣传活动。持续推动弘扬劳动精神主题宣传活动走深走实,通过媒体宣传和文化活动等多渠道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示范性宣讲,组建劳模宣讲团,围绕劳模典型讲述劳模的感人事迹,引导广大劳动者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广泛发动劳动者开展宣讲,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语言讲好身边的劳动故事,依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设专题专栏,组织在线访谈、网络互动及宣传短片播放,用劳动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劳动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亿万劳动者是国家发展的潜力所在,要完善技能价值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不断释放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强烈信号,激发广大劳动者工作的热情与活力,让劳动者劳有所获、技有所成,让人才有“面子”、有“里子”。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这些政策持续强化“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贡献突出者多得”的激励导向,回应了广大劳动者的关切与期盼。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完善相关激励机制,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不竭动力。
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知识和才能积累越多,创造能力就越大。劳动者素质是国家发展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提升劳动者素质,不仅是满足新时代劳动需求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劳动者体面劳动、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有助于劳动者就业创业。当前,我国就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岗位与新兴职业并存,技能型人才缺口较大。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连接劳动者与岗位需求的桥梁,能够有效提升劳动者的岗位胜任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要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岗位的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发展,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人力保障。
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关乎国家未来。劳动者全面发展,不只是“能干活”,更要“会思考”“懂协作”“善创新”。促进劳动者全面发展,要强化劳动教育,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教育全过程;要加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为劳动者提供多样化、持续化的学习和提升机会,打通“提技”“晋级”“进阶”的成长通道,推动劳动者从“体力型”向“技能型”“创新型”转变;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权益保障机制、收入分配制度、职业发展体系,形成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贡献者优先的分配格局;要加强对劳动者心理健康、社会融入、文化服务等方面关注,推动劳动者全面发展,在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洪流中勇立潮头,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人生中有所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体现价值、展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