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5-04-07 07:10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中医上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要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在固本培元上下功夫,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红色家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家正心修身、律己持家、清廉为官,自觉抵御歪风邪气的侵蚀。
——《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的讲话(节选)》(2018年8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在新时代党的建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滋养党的作风建设的深厚精神沃土,更是筑牢作风根基、涵养清廉本色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将其融入新时代党的建设全过程,以文化自信筑牢作风根基,以传统美德涵养清廉本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理念,这些思想与党的执政理念高度契合,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为官情怀,无不彰显着以民为本的价值追求。新时代抓作风建设,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像杨善洲、高德荣等优秀党员干部那样,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赤子之心服务群众。通过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的“四风”问题,切实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痛点问题,让群众在正风肃纪中增强获得感,以实际行动诠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是党员干部修身养性的重要标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这一“心学”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理念,强调通过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来提升党性。2014年3月,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张伯行的《却赠檄文》。张伯行历任福建巡抚、江苏巡抚、礼部尚书,为谢绝各方馈赠,专门写了一篇《却赠檄文》,其中说道:“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这警醒我们,小事小节是恪守廉洁的第一道防线,良好作风是在小事小节中建立起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作风建设中,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家风建设为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莫用三爷,废职亡家”的谚语。“三爷”是指三类关系密切的“至亲”:“子为少爷,婿为姑爷,妻兄弟为舅爷。”这警醒我们,为官之人,切切不要对“三爷”这类至亲放纵,否则便可能导致丢官破家的结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这与党的制度建设理念高度契合。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通过制度保障来推动作风建设。从中央八项规定的刚性约束,到反食品浪费法的立法实践,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到“以案促改”的警示教育,都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结合的创新举措。
重温这些经典文章,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要把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当作镜子,经常照照自己的言行,在学思践悟中汲取文化养分,在知行合一中锤炼过硬作风,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让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书写新时代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