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体会 > 正文

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日期:2025-01-17 07:10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对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了深刻系统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新时代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要深刻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能。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发展。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明确了主攻方向。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新质生产力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简单优化与量变迭代,而是在生产要素方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实现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新”表现在构成生产力三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呈现出新的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必须与现代科技进步、现代产业发展相适应,具有高科技素养、强烈创新意识和熟练实践技能;劳动资料在新技术、新产业等的作用下发生质变,以数智化、高效化、绿色化为特征;劳动对象得益于科技创新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精度提高和速度加快,出现了数智化设施、新材料、新能源等新的劳动对象,种类和形态大幅拓展。可以看出,新质生产力在科学继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

  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接力探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奇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在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从新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怎样发展生产力的时代之问作出的科学回答。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推动生产力向更高级、更先进的质态演进。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践逻辑: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高质量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只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能、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生产力,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持续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空间,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