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体会 > 正文

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日期:2023-02-15 08:10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因此要形成自主可控、稳定畅通、安全可靠、抗压能力强的产业链供应链。作为产业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的工业大省,辽宁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要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产业安全重任,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强有力支撑,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贡献辽宁力量。

  突出优势强项,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力

  辽宁的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石油化工、钢铁等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要全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把“老字号”由硬变软、把“原字号”由短拉长、把“新字号”由小做大做强。大力实施万亿级产业基地培育工程,围绕重点发展的24条产业链及各地主导产业链条和特色产业集群,实施一批延链、补链、强链、固链等重点项目,提升产业丰厚度,筑牢优势产业基础。加快实施数字辽宁工程。推动全省5G基站、算力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围绕原材料、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传统优势产业,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点、线、面”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点”上开展“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线”上实现“生产换线”,“面”上打造智能工厂,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集成应用,打造面向全生产流程、全方位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前瞻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超前部署一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核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储能技术和装备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能源产业。

  补齐短板弱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攻克集成电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精细化工等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研制和推广应用。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及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加快创新生态建设;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企业技术中心,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启动辽宁材料实验室建设为牵引,同步推进辽宁辽河实验室、辽宁黄海实验室、辽宁滨海实验室建设,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载体,加快推进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辽宁,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从“事业立人、待遇留人、文化塑人、素质育人、感情化人”等方面,留住、用好技术创新人才,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搭建创新干事的舞台。

  做强科创主体,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节点支撑能力

  支持龙头企业做优做强,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全产业链引领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推动产业链间协同发展,提升头部企业本地配套能力。依托产业链头部企业,推进“整零协同”,加快形成高质量的配套产业园区,打造集配套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从而发挥头部企业的业务牵引作用和中小企业重点节点的保障作用,打造一批“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航空母舰”。把引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长远大计和战略问题来抓。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充分发挥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作用。通过政府财政资金、商业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立优质中小企业服务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上市辅导、法律调解、税务统筹、数字化赋能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深化对外开放,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以优化外商投资营商环境为基本点,稳外资外贸、稳产业链和供应链。发挥中国(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沈阳)等开放平台作用,先行先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落实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度,逐步完善负面清单的配套政策,在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医药卫生等领域放宽行业资本准入和中外企业合作等限制,重点面向日本、韩国、欧洲等地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精准招商,增加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黏性。深化与RCEP成员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原产地规则等推动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及高端设备国际供应的多元化,构建多元稳定的国际经贸关系。探索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新机制,实现多方共赢。探索产业链价值链合作的科技驱动路径,推进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聚焦解决“卡脖子”问题,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交流合作,提升对海外技术专家的吸引力和海外各层次研究机构与辽宁合作的内生动力。

  做好应急预案,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防范

  在宏观层面,要强化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风险监测预警和苗头性问题分析研判,做到风险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系统梳理辽宁产业链供应链的基本情况,形成断链断供风险清单,建立产业链断供风险分类处置机制,精准提供技术对接、产品配套、要素支持、市场拓展等协调支持,畅通上下游企业供需信息,做好政策储备和应急预案。高度重视产业链供应链外迁风险。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之际,一些地区产业链供应链外迁趋势渐露端倪,要多措并举最大限度地减缓产业链供应链外迁。在微观层面,引导龙头企业制定供应链风险应对预案,增强对关键原材料、重要零部件供需失衡、价格攀升等风险应对能力。企业针对存在断链断供风险的上下游配套产品,应提前多渠道寻找替代产品等,以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作者:刘巍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