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体会 > 正文

深刻理解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

日期:2022-12-06 08:23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好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和血脉。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法论指导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列举美索不达米亚“不毛之地”和阿尔卑斯山的“山洪倾泻”,深刻表明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这种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共生共存的整体哲学观为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关系提供了认识论原则与方法论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有着与其相似的自然生态理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与天地参”“不违农时”“众生平等”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站在对人类文明赓续的高度,阐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发展和保护协同共进的新路径。

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体现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视野

协和万邦是中华“和”文化传统在处理民族与国家之间关系时的重要体现。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崇尚“协和万邦”一脉相承,从黄帝的“万国和”,尧帝的“协和万邦”到孔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体现追求民族与国家间珍爱和平、和平发展、和而不同、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对促进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比如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沿线国家一道,本着互利互惠、平等协商、共同发展的理念,为世界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始终坚持胸怀天下,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不断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为促进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发展提供思想智慧

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主张承认和尊重差异,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这种文化理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崇尚在包容“不同”中谋求“大同”的思想为促进人类不同文明和谐发展提供思想智慧。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日趋频繁,我们应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不同国家的文化,充分认识到人类文明应绚丽多彩,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同时,其崇尚在尊重“不同”中寻求“共同”的思想为我国处理不同民族、地域文化问题奠定思想基础,有助于促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有助于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人心和善是中国人精神领域的特质禀赋,彰显着中国人道德观的风格和气派。这种道德观在中国社会延续数千年,积淀了丰富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人心和善是一种与人的存在和发展融为一体的道德要求。《周易》提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老子提出“上善若水”,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主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都把善与为人处世之道、安身立命之本相联系,彰显中国人崇德向善的美好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承发展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就是要以“和善”化人、以“和善”育人。这就要求我们要修身正己、与人为善,不断推进社会和谐进步。新征程上,传承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有助于建构道德规范、强化道德认同,引导人们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助于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作者:王 心 王超航    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省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