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27 08:47来源: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次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鲜明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问题,内涵丰富,意蕴深远,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时代光芒,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直面问题、化解矛盾的典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实事求是、直面问题,回归“立德树人”教育本质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多次强调“立德树人”教育本质和根本任务,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好教育改革排头兵。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参观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注重树德育人、引导少年儿童从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充分肯定。2014年12月,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要加强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一方面对教育改革实践的显著成绩成效、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又直面教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高校扩招与质量提升矛盾、重知识轻素质现象、教风学风问题、思政工作弱化、党的领导淡化,剖析其原因在于“立德树人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到体制机制上”。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直面问题,精准研判,抓住问题要害和关键,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凡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培养什么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全面整体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为防止人才培养只重知识传授、忽视品德培养的片面性,习近平总书记运用唯物辩证法全面整体、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全面的、科学的人才观,对“培养什么人”做出鲜明回答。一是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下功夫”,即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水平、奋斗精神及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德”,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青年教育问题。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论著中就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改进美育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德智体“三育”、德智体美“四育”到德智体美劳“五育”思想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教育方针思想内涵和时代意蕴。三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国人民有着伟大的创造精神,这种精神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2016年9月,在北京八一学校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要加快“双一流”建设,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创新,要“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我们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指出研究生教育要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发挥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如何培养人——善用辩证思维,把握人才培养规律
矛盾普遍存在。正视矛盾存在,还要科学有效地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化解教育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掌握人才培养规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是育人与育才相统一。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认识人才培养工作辩证法,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把是否坚持立德树人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二是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其他课程也有育人责任,与思政课要相互配合。“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三是教好、学好、管好同频共振。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好”育人机制。教好,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来教。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从而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学好,学生要围绕立德树人来学。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管好,依法办学,从严治校。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四是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人才培养“三全”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融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五是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和机制,“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让学习成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塑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文化和环境。
为谁培养人——明确“四为服务”办学方向,创造美好生活需要教育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必须坚持“四为服务”的办学方向,教育“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为服务”办学方向,旗帜鲜明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重大和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指明方向,是立足于新时代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科学阐释和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具有目的性、指向性。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大规模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数以亿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富强和民族复兴而奋斗,包含有鲜明的价值性和人民性。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维护人民利益是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保障。依靠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光辉伟业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需要“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四为服务”办学方向,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方法论原则的创造性运用,表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
(作者系中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教授 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