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学习体会 > 正文

强化科教人才支撑 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日期:2023-04-20 08:25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作出了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部署,提出“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省,在塑造发展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辽宁具有科教人才优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其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加快建设科教人才强省,强化科技教育人才支撑,在塑造发展新动能上实现新突破。

  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加快科技强省建设

  辽宁科技资源丰富,创新底蕴深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科技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实现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的转变。要锚定三年行动目标任务,聚焦“国家所需,辽宁所能”,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统领,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支撑,以全面提升科技对高质量发展支撑作用为关键,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实施科技引领振兴三年计划,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创新高地。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健全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加强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建设,在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上实现新突破。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培育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参与重组,在优势领域争取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集聚高水平研发力量。

  着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依托头部企业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科技创新联合体,推动构建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紧盯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完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制度,聚焦新材料、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和工业基础软件等领域的产业底蕴和科技优势,积极争取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任务,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科技自立自强根基。

  培育壮大科技企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发挥好龙头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领军作用,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拓宽企业培育渠道,引育并举,提升孵化载体的孵化能力,支持各类人员创新创业和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开展科技招商活动,吸引域外人员和市场主体来辽创业兴业;培育更多的“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择优扶持科技企业挂牌上市。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引导企业依托创新联合体、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联合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鼓励国有企业牵头建设共性技术平台、组织开展协同攻关。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增效。高标准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面向社会共享中试基地服务清单。加强高水平成果精准供给,梳理高校院所先进适用科技成果,面向省内企业精准推送。完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加强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加强科技金融合作,搭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帮助科技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着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教育强省建设

  辽宁教育资源丰富,教育综合实力雄厚。辽宁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教育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实现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的转变。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大力提高教育服务辽宁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加快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

  大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科学合理布局城乡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快缩小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差距。实施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计划,以优化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形成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的迫切需要,也是辽宁教育的优势之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分类指导,做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整合区域资源,建好产教深度融合合作平台,加快形成现代职业教育新范式。坚持内涵式发展,打造中高职贯通、职普融通的高水平职业教育专业,提高职业教育学历含金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开展产教联合体建设,推动教育资源与产业园区深度匹配。组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资源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通过整合校企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服务技术创新、建立激励机制,打造“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基地。

  持续增强教育服务振兴发展能力。围绕“一圈一带两区”重点产业需求,持续深化校政、校地、校企合作,助力区域创新中心建设。依托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企业围绕行业产业发展,强化协同创新、协同攻关。支持高校承担重大重点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和前沿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校企(地)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引导和支持高校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培育一批教育部高端智库和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产出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鼓励引导大学生留辽来辽,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教育振兴乡村”工程,优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和规模,加大农业科技成果供给和推广力度。

  培育人才竞争新优势,加快人才强省建设

  辽宁人才资源雄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实现由人才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要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创新生态“三位一体”推进,打造国家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突破塑造发展新动能,引领全面振兴新突破。

  营造人才振兴的良好生态环境。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突出优质高效服务,不断优化吸引、培养、使用、留住人才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坚持感情留人、服务留人,让广大人才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事业发展。

  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坚持深化改革、破立并举,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向用人主体授权,在“兴辽英才计划”中推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积极为人才松绑,推行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全面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赋予人才更大经费使用权。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省级人才项目人选查重和退出机制,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落实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构建高位牵动、雁阵布局、优势互补、高效协同的全域人才事业发展新局面。

  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打造辽宁创新发展主力军,聚焦高端,实行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支持具备战略科学家潜质的杰出人才、拥有科技组织领导才能的领军人才、具有较强科研创新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成建制引进“带土移植”团队,加快引进和支持能够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创新团队、在辽宁转化成果和创办企业的创业团队、柔性引进和支持与企业开展中短期合作的专家团队。加快集聚产业高端人才,对标国家和省级重大产业布局,打造卓越工程师队伍,重点支持带动企业自主研发的高水平技术创新人才、精于实操的优秀工程师、勇于攻克难关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培育储备高水平专门人才,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人才开发,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姜健力 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