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11-03 08:31来源:东北新闻网次阅读
一大早,佛寺镇团山子村党支部驻村“第一书记”胡冰起身,急着来到瑞峰木雕工艺品厂(扶贫车间)。数控机床车间里,两台“机器人”正“吱吱”地在木板上雕刻。“噗”,胡冰上前就吹了一口,木屑飞溅起来,木板露出精美的图案纹理。“真漂亮!”胡冰挂着满脸的木屑,笑了。
在阜蒙县,农村的广阔天地就像一个大舞台,县委组织部创新管理和服务,让524名省、市、县选派干部各展所能,强化了基层党组织,促进了脱贫攻坚,选派干部得到了自我锻炼,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这些“章法”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10月10日,挂职副乡镇(局)长的5名驻村“第一书记”被请到县委大院,市政协副主席、阜蒙县委书记马永生跟大家谈谈思想和工作。中午,马永生在县委食堂与大家共进午餐,饭桌上接着“唠”。
挂职大板镇副镇长的大板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晓东感触颇深。这位省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选派干部对记者说:“我跟省内其他地方选派干部多有交流,像阜蒙县这样对选派干部如此重视,管理和服务如此有章法,是没有的。”“开辟‘第一书记’论坛,为‘第一书记’选派助理,让优秀‘第一书记’挂职乡镇(局)副职,为‘第一书记’建立电子档案……给‘第一书记’舞台,对‘第一书记’负责!”刘晓东心存感动。
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朱东升对驻村“第一书记”的事如数家珍,表现优秀的选派干部,他可以信手拈来各种事例,包括这些干部的基本情况。他说,这都是各级选派的优秀人才,必须像爱护眼睛那样管好用好发展好。
“90后”的杨超,在县委组织部原来做信息工作,现在调过来专司选派干部的宣传和档案管理。她为记者随意打开一个选派干部的档案。看档案目录,选派干部基本信息表、年度工作情况登记表、工作内容、奖惩情况等,一应俱全。钱妡是省人社厅的选派干部,于寺镇扎兰村驻村“第一书记”,任职以来为本村、本镇乃至县域相关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在她的档案上,就连村部改造和村路修建前后的对比照片都清晰在案,关于她的新闻报道也都有网址链接记载。
在阜蒙县的选派干部中,省派153名,市派170名,县派201名,其中共有424名任职驻村“第一书记”,人员类型复杂多样。为了实现对选派干部的有效管理,县委组织部建立了选派干部电子档案,全面掌握他们的表现,为推荐典型、评优评先做好支撑;同时,将来他们回到原单位有档案随行,负责任地向派出单位反馈他们的业绩情况。
以进一步提高各级选派干部的履职能力为目标,阜蒙县创建“第一书记论坛”。论坛每季度举行一次,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探索致富增收新路子、加强乡村治安综合治理、美化乡村环境等内容,通过座谈交流、典型交流、实地观摩、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解决驻村帮扶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成为全体驻村“第一书记”学习政策、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探讨工作的平台,产生广泛影响和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激发选派干部工作积极性,阜蒙县选拔5名优秀选派干部挂职副乡镇(局)长,为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确保选派干部有为有位。同时,破天荒地为驻村“第一书记”安排助理,已先后两批共为20名“第一书记”选派了助理,协助完成现实工作并承转未来事项。
县委党群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岳南如沫,被选派做了“第一书记”胡冰的助理。她说:“给胡姐当助理,真是受到了基层锻炼,同时帮她做一些事情,减轻了她的负担。”而胡冰说:“助理就是助力。也许我半个月跑不成的事,她一个电话就搞定了,让我办事进入了快车道。”几年里,阜蒙县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注重从按需选派、创新管理、精准激励、贴心服务4方面入手,强化对选派干部的管理服务,营造了选派干部良好工作氛围,有效激发了选派干部抓党建促脱贫的洪荒之力。选派干部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建“指导员”、产业发展“协调员”、重点工作“战斗员”的作用。仅2020年,选派干部协调引进集体经济、种植、养殖、林果及资源开发等项目157个,帮助领办和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创建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万元示范点23个,协调和投入扶贫帮困资金815万元,为阜蒙县乡村发展、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
“地瓜书记”和“玉簪花姐”们
在农村,村“两委”各唱各的“调”,两村合并各走各的“道”,支部开会党员不愿参加,村里号召群众没人响应,正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重要表现。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机关受到党性锤炼的“第一书记”们千方百计。
昔日的十家子镇南甸子村是个“上访村”“空壳村”,省农业农村厅选派干部王久波任驻村“第一书记”后,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和制度建设工作,为了把大家拢在一起,甚至用上了参加会议发小礼品抽奖的办法,同时让党员提建议,多的建议优先办理等措施。王久波说:“人心齐了,产业发展了,大家看到了希望,自然就跟着走。”在王久波和村“两委”带领下,南甸子村利用土地资源先后引进水果玉米、烟薯25红薯等品种开展特色种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因为驻村“第一书记”地瓜直销到沈城的70个高档小区,成为辽宁大厦和省政府食堂特供食材,仅此一项,全村参与种植的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500元,王久波被誉为“地瓜书记”。
王府镇辉彤村由原东灰同和西灰同两村合并而成,成为全镇人口大村。但是,两村党员和群众代表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选派干部程丹在2018年早春到这里。面对如此情形,这个年轻的驻村“第一书记”首先投之以“情”。在重要节日,她自掏腰包买来月饼等礼品慰问村里老党员和困难村民。协调派出单位等医疗机构在王府镇开展7次大型义诊活动,受益群众2040人次。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在居家隔离结束后,她驾车200余公里返回阜新,自费1万多元筹集医用口罩等防疫物资捐赠给镇政府和村里。程丹感动了辉彤。去年年底的村“两委”述职大会,今年9月的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大家济济一堂,辉彤村实现了真正“合并”。程丹带领辉彤村不仅推进了产业发展,而且牵头建成了王府镇的“多澜红色驿站”,成为阜新市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
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发展集体经济——这就是党中央为什么决策部署向农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节点目标,面对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驻村“第一书记”肩负着怎样的使命与光荣!张元,“80后”,阜蒙县委宣传部选派到于寺镇官营子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有一次晚间9时许,记者核实新闻稿件中的一些细节,便打电话给张元。他接起电话,小声说:“班子成员正在和第五村民组的群众代表开会,进一步征求意见呢。”此刻正是万家灯火,城里的一个年轻人还远在阜新西北区的一个村子工作!驻村两年多来,他一年350天驻村,实行夏季“早五晚八”、冬季“早七晚七”的“官营子工作制”。
2019年,村里决定规划建设村民住宅楼。从一户户动员村民动迁,到跑各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再到银行协调贷款,张元白天辗转于县城与农村,晚上走屯入户,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旋转。如今的官营子村已形成了村东养殖、村西杂粮、村南果树、村北棚菜的四大产业区域格局,成为全市农村改革、城乡一体发展的优秀代表。“作为‘第一书记’,必须要有第一的责任、第一的行动、第一的本领和第一的担当。”张元在他的“驻村日记”中这样写道。
有人给驻村“第一书记”胡冰总结了她扶贫工作的“唠嗑模式”“移动模式”“卖货模式”和“产业模式”。其中“产业模式”是什么?胡冰发现佛寺镇种植历史351年看起来很普遍的玉簪花时,眼前一亮。
她与派出单位辽宁科技学院沟通,由科研团队对玉簪花药用性、成长性进行专业科研论证。胡冰作为首席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发玉簪花获批国家级青春红色筑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年3月,玉簪花项目在阜新启动。目前,佛寺镇累计种植面积达3000亩,每亩玉簪花可获得5000元收入。之后,扩展玉簪花附加值,与蜂蜜园联合开发玉簪花蜜,通过校政企资源重组研发,开发玉簪花饼、润喉含片、茶饮及玉簪花养生菜品、饰品、文创产品等。由于玉簪花具有较高蒙药价值,与“发展蒙医药产业”相契合,她作为顾问参与阜新市“十四五”规划的编制,为地区发展建言献策。由此,人们称胡冰为“玉簪花姐”。
不难发现,阜蒙县的“第一书记”群体是各路英才的集合,初心使命有担当,八仙过海善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和成效。
2018年3月,著名作家林雪经省作协党组考核批准,来到哈达户稍镇白音昌营子村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以来,林雪发挥文化干部优势,进行文化帮扶、助力振兴集体经济。她引进了盛京满绣“非遗”技艺,自筹资金购置空调、绣架、展牌和服装,建立“满绣车间”,推进村“两委”成立手工合作社。2019年,她积极配合全镇打造手工小镇,协调市、县妇联支持订购设备、开展培训。“满绣车间”被辽宁省扶贫协会评为先进车间,被阜新市妇联授予巾帼创业微工厂。林雪还引进辽宁电子出版社,把辽宁省乡村微电影基地落地哈达户稍镇,引进辽宁省文学少年杂志“小读者阅读基地”落地哈达户稍镇蒙古族学校,省电子出版社与镇合作拍摄的微电影《希望的种子》获省委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一等奖、全国乡村旅游微电影大赛二等奖。“满绣车间”走出乡村、服务社会,在阜新市妇女儿童中心设立了研学基地,同时辽宁省女诗人创作基地也在阜新市妇女儿童中心成立。“满绣车间”先后被《学习强国》平台、《中国妇女报》等媒体专题报道,两位绣工被中国地名起源学会、沈阳市委宣传部评为“最美绣娘”。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产业本身就是文化,以文化铸魂的产业将更加朝阳而高远。阜蒙县的选派干部把目光转向文化与产业融合互促发展。
刘廷喜是省农业农村厅选派到化石戈镇的“第一副书记”。来到化石戈镇,他帮助全镇确定了小米生产加工、南韩椒和寒富苹果种植3个主导产业方向,并搭建起线上线下发展平台。不久前,中国农民日报记者来化石戈镇就小米产业进行了采访,以“有情义的化石戈镇小米”为题,对化石戈镇小米生产过程和历史文化做了专题报道。
年过半百的马国柱,是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他主动争取派驻化石戈镇坤头沟村任驻村“第一书记”。两年多来,马国柱坚持富民强村目标,把农耕文化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真抓实干,担当作为,如今坤头沟村呈现出崭新风貌。2019年,他被推举为阜蒙县文联名誉主席、阜蒙县“第一书记论坛”理事长。
今年9月25日,化石戈镇坤头沟村首届农耕文化艺术节在歌舞声中拉开帷幕。这是化石戈镇利用本地悠久的小米文化和历史,大力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打造“中华第一粟”,为阜蒙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展农业文化产业作出的有益探索。
朱东升在致文化艺术节开幕词中对驻村“第一书记”大加褒奖。他说,2018年年初以来,全省大规模选派优秀干部到镇村任职,大批驻村“第一书记”以镇村为家,主动担当作为,为阜蒙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大大激发了村级发展潜能和活力。希望驻村“第一书记”们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为阜蒙县建设一流民族自治县继续添砖加瓦、增光增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