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 正文

强根基 聚合力 厚家底——丹东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日期:2020-10-10 10:38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1_副本.jpg

东港市长山镇窟窿山村稻田地一片金黄,粮农丰收在望。

2.jpg

振安区望江村的果园里燕红桃硕果累累,桃农喜上眉梢。

核心提示

乡间道路宽敞平整,一望无际的稻田一片金黄,山坡上瓜果飘香……得益于丹东市积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各项举措,丹东广大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收入不断提高,乡风文明不断改善,百姓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今年以来,丹东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创新发展模式,完善管理机制,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全市村级集体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432个,占比64.5%。预计到今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零收入”村实现“破壳清零”。

选贤任能 剑指“破壳清零”

金秋时节,凤城市草河街道管家村榛子园一派丰收景象,采摘、包装、发货,工人们忙得不亦乐乎。“我家这百余亩榛子园,预计今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管继军向记者介绍说。在管家村,管继军的身份除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外,还是村里闻名的致富能手。

由于资源匮乏和缺乏长期发展项目等诸多因素,管家村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比较薄弱。今年初,草河街道党委经过深入摸排调研,认为管继军作为村里的党员致富能手,有能力、有条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管继军上任后以党支部牵头成立了大榛子合作社,发展了135名榛农入社入股,种植大小榛子466公顷。为发挥好带动引领作用,今年春天,他自费邀请桓仁、庄河的榛子种植专家来管家村,手把手传授剪枝技巧,助力榛农春耕。同时,主动引导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种上了大榛子。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今年管家村集体大榛子园收益预计在7万元左右。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带头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有能人引领,充分发挥能人效应,有效提升村“两委”成员发展集体经济能力。今年以来,丹东市把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作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村和“空壳村”实现“脱壳化蝶”的关键之举,着力做大做强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工作,大胆选用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作为“一肩挑”人选。年初以来,全市调整村党组织书记163人,289名党员致富能手被培养成村党组织书记,吸引152名本乡本土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回村工作。

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准配强村“两委”成员,健全发展机制,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合力。今年以来,全市村党组织带头领办创办合作社161个,预计到年底,55个集体经济“零收入”村实现“破壳清零”。

创新发展 增强造血功能

走进东港市小甸子镇产业园区的草莓温室大棚,满眼翠绿,几名农民正在低头修剪。“这里是全镇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示范园区,镇里整合9个村的壮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1340多万元,在这里集中栽种经营,抱团儿发展。”小甸子镇副镇长梁成介绍说。

该镇以“党支部+园区+飞地”模式,将各村集体经济项目集中起来,建设高标准设施化日光温室大棚35栋和250平方米园区中心,设有科技大讲堂、党支部活动室、电商文创中心、技术室等。今年,还建立了自动化分拣仓储中心,日分拣包装量突破5000公斤,仓储容量达4.5万公斤,每个村集体经济收益近6万元。目前,小甸子镇9个“空壳村”和1个薄弱村全部摘帽,村村都有了厚实家底。

“村集体有了收入,村‘两委’就有了底气,可以为百姓多做一些实事”,小甸子村党总支书记孙贵树对记者说,依托镇产业园区,小甸子村累计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111万元。今年村里铺垫了1000米荒道,美化村路2000米,日产日清垃圾18立方米。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需要探索创新精神。今年以来,丹东市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强村级集体经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积极探索“党支部+园区+飞地”发展模式,推动县(市)区党委统筹各级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扶持资金,乡镇党委集中规划项目用地,项目所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按照地域相连、发展相近、成方连片的原则,采用“土地+资金”“经济强村+经济弱村”等方式,联合建立“飞地”园区,实现村际协作、资源禀赋互补、产业发展联姻、集中抱团儿发展,确保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与此同时,丹东市持续开展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公开竞争评审活动,邀请省市农业专家组成专业评审团队,按照项目规划、发展模式、脱贫攻坚、资金使用与管理、组织建设五大类15小项标准进行现场打分。在评审过程中坚持“三选”“三不选”原则,即选能带动当地就业的,选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选与所在乡镇主导产业一致的;不选发展思路不清、未经“四议一审两公开”程序的,不选投资风险过高、收益率偏低的项目,不选已享受到或今年将享受到省市财政扶持政策的。精准确定扶持名单,评选过程由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全程监督,扶持名单确定后,在县(市)区主流媒体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选准扶持对象,选好产业项目。

“两个月的努力没白费,我们村的集体经济项目终于通过评审了!”凤城市边门镇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单群兴奋地说,村里将利用50万元扶持资金,建造3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发展草莓、葡萄,同时带动村民加入,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

今年,全市93个村的扶持项目成功通过评审,共获取省市扶持资金4640万元。凤城市宝山镇、东港市龙王庙镇、宽甸满族自治县长甸镇等8个园区运用“党支部+园区+飞地”模式,整合资金6077万元,辐射92个村,预计每年每村集体经济增收约5万元。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发展壮大,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村干部基本报酬和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党建工作经费合计达到12万元以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以上,平均面积达到337.4平方米;室外文体活动广场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平均面积达到1776.2平方米;村党组织书记年平均报酬达到3.6万元,实现了不低于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标准的目标。

干部下沉 注入发展新动能

“空壳村”今后发展什么产业?以什么方法和群众沟通?2018年春天,刚到柳林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张鹏飞心里有点蒙,无数个“怎么办”在脑中挥之不去。

柳林村地处东港市前阳镇东北部,村集体非但没有收入,反而欠了一屁股债。经过走访调研,张鹏飞与村“两委”成员研究确定“抱团儿致富,专业经营”发展思路。发展缺少资金,他就和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跑银行贷款。他开着私家车送村民办手续、买材料,成了村民的专职司机。短短两年,柳林村成立了2个合作社,建成草莓温室大棚54座。合作社年收入近800万元,安排近百人就业。

为破解部分村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思路不清、开拓精神不强、能力不足等问题,丹东市坚持按需选派原则,从省、市、县(市、区)直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了1179名干部进入乡镇和村开展帮扶工作,力求精准对接。把党员干部派到软弱涣散村,把交通、财政、农业等部门有优势的干部派到“空壳村”、贫困村促生产,把公安部门干部派到边境乡村强边防,把综合素质、工作能力较强的优秀干部集中选派到贫困乡镇。同时,推行选派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四个全程参与”机制,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具体化、清单化,确保驻村帮扶工作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聚焦脱贫攻坚。通过采取“一季一督查、半年一述职、一年一考核”方式,让选派干部切实做到全程参与项目申报、指导项目实施、加强项目监管和督促项目评估,激发选派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内生动力,深入走访群众、培训党员群众、谋思路出点子、解决困难问题。

2018年以来,全市选派干部走访群众53.5万人次,培训党员干部群众学习26.6万人次,开展政策宣讲5317场次,解决群众困难9043件,办好事实事9664件,帮助排查化解矛盾8518起。今年以来,选派干部参与、指导、引进致富项目200多个,参与创办专业合作社21个,争取和投入致富项目资金38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