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 > 正文

本溪:以“党建强”推动非公企业“发展强”

日期:2020-06-23 10:31来源:辽宁先锋次阅读

本溪市委紧紧围绕党建助力非公企业健康发展这一工作目标,以深入实施“非公企业党建共建联促工程”为抓手,全力推动党建工作与非公企业的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工作与非公企业的生产经营同频共振、互促共进。

1.webp_副本.jpg

本溪市开展“党建+金融”活动,组织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帮助企业融资贷款

创新工作载体 落实党建责任

本溪市委把党建工作与非公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坚持上下贯通、各方联动、齐抓共管,确保非公企业党建抓得住、推得动、落得实。

  强化顶层设计。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服务的主体是企业,金融部门服务的主体是企业,非公党建的主体也是企业。为此,市委决定把党建工作作为各部门各单位服务企业的“最大公约数”,明确“六个一批”工作目标,深入开展党群引领共建、政企包扶共建、银企支持共建、律企咨询共建、校企合作共建、商圈区域共建、村(社区)企双促共建、企企结对共建等八个方面共建联促活动,有机整合党政机关、金融单位、社会组织、商圈区域等资源,积极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搭建工作平台。组织召开全市非公党建共建联促工程推进会暨民营企业发展对接会,组织300户企业与7个市直单位、22家驻溪金融机构现场对接洽谈,并对企业关注的党建与发展等5个方面问题进行集中解答,与非公企业建立各类共建对子65个,拉近企业与政府的距离。建立沟通协调工作机制,指导各单位及时推送服务企业的新政策新措施,实现信息共享,并指导企业用好用足上级相关政策。

  压实工作责任。出台《关于建立非公党建共建联促工程联动机制的实施办法》,明确各级组织部门、两新党工委委员单位、开发区、乡镇街道、企业党组织等相应职责,建立定期调度、年度述职等4项制度,形成整体推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合力。

实施工作联动 持续扩面提质

  针对非公企业组织覆盖难、作用发挥难等突出问题,有效整合资源,推动党的组织覆盖有形有效。

  条块联动推组建。每年组织基层对非公企业进行摸底排查,摸清企业基本情况及党组织建设情况,在属地推进“两个覆盖”的基础上,对工商联执委企业,由市工商联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对“升规升巨”企业,由市工信局协助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对大量分散的“小个专”,由市场监管局分类推进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近年来,推进组建非公企业党组织127个、成立红色商圈党建联盟4个、专业市场党组织12个,从业人员100人以上企业实现动态组建率100%。

  市县联动促规范。坚持全市统筹、分级培育、逐年推进的原则,开展两新组织党建精品项目培育活动,市管党费投入245万元,指导企业自筹500余万元,建设区域性非公企业党群活动中心,打造集员工培训、党员活动为一体的企业党建阵地。去年市委组织部命名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16个、培育精品项目30个。今年我们将再培育20个市级两新组织党建精品项目,并指导各县区同步培育两新组织党建精品项目50个,促进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企企联动促提升。组织15个省、市非公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与区域内或产业链上的企业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围绕组织建设、党员教育、安全生产等5个方面进行交流学习、彼此借鉴,使不同层次的企业党组织实现共享资源、共解难题、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帮助16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实现晋位升级。

坚持党建引领 推动企业发展

  围绕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开展“党建+”系列活动,服务企业健康发展。

  “党建+服务”促进企业精准落实政策。梳理企业党建、政策、涉税、科技人才、融资、法律等6个方面需求共1210项,提供给相关单位,推动点对点服务,实现服务企业精准化,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难题1100余个。特别是在抗击疫情工作中,各单位出台相关措施130余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发放防疫物资5万余件,有效促进企业复工复产。

  “党建+金融”促进企业便捷融资。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协调22家驻溪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提供了63款金融产品。指导金融机构建立以党员为主体的服务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个性化服务,推动5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截至去年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8.77亿元,贷款户数6511户,同比增长955户,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

  “党建+法律”促进企业防控风险。组织市律师行业党委组建以党员律师为主体的“服务民营企业百名律师团队”,深入到102家重点非公企业免费进行“法治体检”,提出182条具体意见和建议,涉及法律风险提示150多项,帮助企业化解各类法律风险1142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1159万元。

“党建+科技”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组织部门与科技部门协同联动,采取“请进来指导、走出去学习”等方式,组织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企业对接,新建校企联盟24个,转化科研成果37个,借用“外脑”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推动6家非公企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12家非公领域高新企业技术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