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高校 > 正文

辽宁科技学院以“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为抓手
走出特色思政育人之路

日期:2025-05-23 07:05来源:辽宁日报次阅读

  作为扎根辽宁红色沃土的省属本科高校,辽宁科技学院始终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以东北抗联精神培根铸魂,以钢铁文化启智润心,创造性构建“双核”思政育人体系,推动“大思政课”建设与辽宁红色文化、工业基因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特色思政育人之路,书写出一份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生动答卷。

  课程为脉,将扎根东北的历史与工业有机融合‌

  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在辽宁科技学院智慧冶金综合实训中心,授课教师正通过80多平方米的巨幕演示着炼铁、炼钢、轧钢全流程。学生们聚精会神地观看,当虚拟炼钢系统的操作界面亮起,1600℃的钢水在屏幕上奔涌,参数调整引发的钢液成分变化清晰可见。这一虚实交融的教学场景,使学生们通过这种数字化手段“触摸”到钢铁生产的脉搏,深切地体会到了“炙热滚烫”的钢铁情怀。

  辽宁科技学院因钢而生、依钢而兴,建校77年来,始终秉持立足钢铁冶金行业办学的初心,为冶金工业发展、钢铁行业建设、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近年来,学校依托本溪丰富的东北抗联遗址遗迹和百年钢铁工业历史,将东北抗联精神与钢铁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开发《新时代钢铁》《红色文化》等特色思政课程,编写《抗日战争起始地》融入思政课程设计实施方案,在工科专业嵌入“智能制造”“绿色冶金”等思政模块,与本钢共建“冶金工程实习实践基地”……学校在理论深耕和实践启迪中不断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厚植钢铁情怀。

  为让钢铁文化“立”起来,学校联合鞍钢集团企业专家和辽宁科技大学高校学者等人士,面向全校师生开设《新时代钢铁》通识课程。课程中有钢铁冶金行业的奋斗史,也有钢铁工人用血肉之躯护高炉的赤子丹心;有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研发攻坚,还有钢铁冶金行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孜孜求索。在教学现场,学生从“坐着听”变为“抢着问”,受众学生3000余人。一颗颗钢铁报国、钢铁强国的种子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原来思政课不仅能催人泪下,更能催人奋进!”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的学生王嘉亿在课后笔记中写道。

  实践为桥,在红色热土与钢花飞溅中淬炼成长‌

  辽宁是革命热土,积淀了丰厚的红色基因。要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开展常态化理想信念教育,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激情和斗志。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辽宁红色“六地”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基因+工业血脉”实践育人平台。不久前,为推动沈本文旅产业发展,学校师生以“赓续抗联精神,重走英雄之路”为主题,开展红色文化展演,正是登上从沈阳站出发至本溪满族自治县的首趟“薪火辽宁号”红色研学专列。学校精心编排的《“第一枪”的呐喊: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等节目激情上演,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的视听盛宴。辽宁科技学院将思政小课堂搬进社会大课堂,以辽宁科技学院之力讲述辽宁红色“六地”故事,打造沉浸式教育体验。

  学校深挖实践育人富矿,与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鞍钢集团本钢公司等共建教育基地,形成集“抗联精神研学”“钢铁文化体验”“工匠精神传承”于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2024年4月,辽宁科技学院成为由北京科技大学发起成立的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成员单位,同年11月,由学校策划推动的“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实践教育基地揭幕仪式”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举行,为将“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融入学生成长成才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服务为炬,让红色精神和工业文化映照振兴之路‌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欢迎来到辽宁科技学院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展馆。筑梦空间是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东北抗联为主题元素,面向大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个展柜展示的是赵尚志将军的牺牲地——黑龙江鹤岗地下1.5米处挖掘出来的物品……”辽宁科技学院大三学生杨亚楠正在为校外参观人员讲解东北抗联故事。

  自2020年9月开馆以来,学校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展馆已接待参观学习400余场4万人次。讲解员均由学生担任,服务全校师生及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等社会各界,让红色文化绵延不绝。同时,辽宁科技学院立足地区红色资源优势,依托“辽宁省东北抗联精神当代价值研究基地”,创建“一展一馆一剧一廊一论坛”(即东北抗联精神主题红色书画展、东北抗联精神育人筑梦空间展馆、大型东北抗联精神原创音乐剧《民族脊梁》、抗联文化长廊、东北地区抗联精神论坛)的红色育人品牌,将红色精神融入社会服务。其中音乐剧《民族脊梁》,面向校内外师生演出10余场,累计近400名学生登台演出,以“舞台上的思政课”使广大师生群众沉浸感受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不朽诗篇,更使学生们在服务社会过程中深化价值认同。

  辽宁科技学院扎根本溪、服务辽宁,积极服务“双本”战略,依托辽宁省钢铁产业产学研创新联盟,利用学校省级重点实验室资源,聚焦本钢发展所需,按照“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协同创新理念,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近三年在辽科研成果转化率超75%。围绕“北营炼钢厂转炉及中间包优化数值模拟”“铸钢轴承座铸造工艺技术开发”“烧结配矿的研究及应用”“高寿命烧结篦条的研究与开发”等开展联合攻关,有力地支持了本钢产品升级改造。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五年毕业生留辽就业率平均在65%以上,一批又一批具有钢铁品质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离不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走进钢铁企业、冶金行业,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2005届毕业生,现就职于鞍钢集团本钢板材冷轧总厂第三冷轧厂的顾忠帅在为学弟学妹分享心得时说:“母校的培养让我拥有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坚韧的意志品质,希望更多毕业生成长为‘钢小伙’‘铁姑娘’,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中作出积极贡献。”

  漫步辽宁科技学院校园,“坚韧不拔、百炼成钢”八个大字熠熠生辉,这是学校精神,也是学校可触可感的校园文化符号之一。辽宁科技学院以“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双育人模式为支点,探索出了一条地方高校思政育人的特色之路。2025年,学校《东北抗联精神·钢铁文化:“一体·两翼·四引擎”“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获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未来,辽宁科技学院将继续深耕红色沃土,熔铸钢铁品格,把辽宁大地上丰富的红色基因,转化为铸魂育人的能量之源,培养更多有钢铁意志、抗联风骨的新时代闯将,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