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 正文

辽宁朝阳推动驻村干部发挥作用——“驻”在村里 “住”进心里

日期:2025-05-07 07:25来源:辽望·先锋次阅读

  选派干部到乡村工作,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有力实践。近年来,朝阳市坚持统筹谋划、严实管理,推动全市1479名驻村干部沉下身子摸实情、埋头苦干谋实事,让驻村干部“驻”在村里、“住”进心里。

  选精兵、打硬仗——从“赢在开年”到“胜在日常”

  新年复工伊始,朝阳市委组织部立即统筹谋划驻村干部全年工作,督促全市驻村干部第一时间返岗进入工作状态,研究制订年度计划和推进措施。编制《2025年驻村帮扶指引》面向全市驻村干部发放,汇总驻村帮扶“政策大全”,明确重点任务、方法路径,指导驻村干部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为进一步强化驻村干部日常管理,朝阳市把“从优选派、从细考核、从严管理”作为工作重点,健全完善管理机制,不断推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精挑细选能人强将。结合干部年龄、专业、单位行业优势等因素和派驻村需求,广泛吸纳有条件的央企、国企、金融保险机构等部门单位为派出单位,有侧重性地选派30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干部驻村,优先选派有农村工作经验或有涉农方面技术特长的干部驻村,驻村干部的年龄层次和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健全制度提升能力。修订完善《选派干部管理办法》,编印《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工作白皮书》,明确推荐、培养对象的标准、原则和程序,确保严管优用。建立驻村干部台账管理制度,综合考虑工作实际运行情况,动态调整驻村干部,实时更新台账。建立驻村干部能力提升制度,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推动各乡镇(街道)以召开座谈会、实地观摩、实践辅导等方式开展驻村干部交流培训610次,不断提高驻村干部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本领。量化考核“晾”出实绩。把驻村工作作为锻炼干部的重要途径,通过“交任务、压担子”,促进驻村干部履行好职责、发挥好作用。建立考核台账,重点围绕政治素质、建强组织、带领致富、服务群众、提升治理水平等工作实绩进行量化评分考核,对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及时表彰,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每年单设年度考核指标、拓宽优秀等次占比,不断调动驻村干部工作积极性。

  摸实情、知实底——从“田间地头”到“群众心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想要做好帮扶工作,必须摸实情、知底数。朝阳市积极引导驻村干部沉下身子、理清思路,逐户了解“急难愁盼”,不断在精准帮扶上下功夫。多元化了解,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开展帮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完善“村党组织—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体系,精准划分网格1.1万个,坚持“人在格中走”,向乡干部、村干部问情况,向老乡、企业问需求,向孩子、老人问家境,向乡镇、县(市)区问评价,全覆盖、多角度了解情况,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年初以来,累计走访1.7万人次,发放摸底调查表、调查问卷2000余份,收集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500余条。常态化走访,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综合采用网格巡查、结对认亲等方式,“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办好群众的身边小事。依托“我为群众办实事”等载体,收集诉求2600余条,确定为民办实事事项2177件。常态化开展“访民情、解民忧”行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827件。

  真干事、干成事——从“党建引领”到“产业振兴”

  “了解到老村部一直空闲,我协调建平新跃塑料编织有限公司与村里合作,投资20万元将闲置老村部重新利用,引进吨袋厂项目,盘活村内‘沉睡资源’,解决了本村妇女就业10人。同时,我联系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医生定期到村义诊,服务村民500余人次。协调爱心企业捐赠价值3.5万元的血压仪150部、价值98.5万元的HPV疫苗3000支,积极推动健康乡村建设。”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建平县朱碌科镇二道河子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长穆楠夫介绍。

  为实现以产业振兴和组织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朝阳市坚持结合村情实际,明确责任、统筹调度,推动驻村干部真干事、干真事。明确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等重点帮扶任务,由市委组织部领导带头破解难题,积极协调项目资金、推动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已认领确定任务1280项。因地制宜谋项目,坚持以产业振兴促乡村振兴,把项目引育、产业发展作为驻村帮扶工作的重中之重,聚焦地域优势、特色产业,帮助派驻村研究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一轮驻村干部轮换以来,全市驻村干部签订引进或培育产业项目188个,计划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落地资金1.3亿元,惠及村民1.9万户。党建引领促发展,聚焦发展所需、市场所需,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的原则,推动组建产业联合党委,全力实施“党群共同致富”活动,带动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抱团发展。目前,全市已组建产业联合党委62个,带动农户增收近亿元,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过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