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 正文

辽宁康平:党建 “红纽带” 系起乡村振兴 “幸福结”

日期:2025-05-07 07:30来源:康平党建次阅读

  在辽宁大地的北部,沈阳市康平县正以党建为笔,勾勒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但如何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动力?康平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近年来,康平县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党建引领作为破解这些难题的“金钥匙”,在产业发展、生态优化、民生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建赋能产业

  “产业兴则乡村兴,我们必须立足康平实际,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展空间和市场条件,在产业链上发挥党组织‘把舵领航’的作用,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康平县副县长王凤双介绍。

  张强镇官宝窝堡村有着得天独厚的水稻种植优势,但过去由于经营分散、技术落后,村民收入一直不高。2018年,村党总支以党建为引领,启动“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村“两委”干部和5名党员自筹资金成立农业服务中心,带头流转土地,带动410户农户参与。服务中心统一选购沈阳农业大学的优质水稻品种“沈稻11”,聘请农业专家全程指导,根据当地盐碱土地特点,量身定制涵盖选种育苗、整地插秧、田间管理到适时收获的整套科学种植方案。

  为提升水稻附加值,村里整合资金建设大米加工厂,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注册“哈拉沁屯”绿色品牌大米。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让官宝大米畅销全国各地。如今,官宝农业服务中心已成为康平地区最大的水稻加工企业,日加工生产能力高达4万斤。自2018年项目投产以来,累计加工销售大米300余万斤,经营收入达800余万元,年净利润稳定在50万元左右,带动村民增收,辐射周边乡镇。官宝窝堡村村民胡世文告诉记者:“以前种水稻,那真是累死累活,到头来也没几个钱。现在好了,跟着村里这新路子走,种稻不愁技术,卖米不愁销路。”

  从“各自为战”到“并肩作战”,方家屯镇积极探索“产业联合党委”新模式,联合十家子村、王家窝堡村等5个行政村党支部成立红薯产业联合党委,明确发展方向,实行多种会议相结合的议事制度,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从“龙头带动”到“连船出海”,产业联合党委引进上下游产业链项目,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联建村年均增收3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20余户农民种植淀粉薯,户均增收2000元。“我们村现在有了产业联合党委,大家一起干,红薯销路广了,收入也高了!”谈及村里的变化,方家屯镇十家子村村民张亚洲满是感慨。

  党建优化生态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康平县实施“党建+农村路网”工程,县交通运输局组建“党员突击队”,将“党员先锋岗”设在施工一线。2024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81.2公里,实施里程全市最多。同时,村内道路、危房改造、电网升级、路灯安装等工作有序推进,66座5G基站矗立,实现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

  在康平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人居环境整治占据着重要位置。“现在的村子跟以前大不一样,放眼望去,到处都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的。党员干部总是冲在前面带头干,我们老百姓跟着一起为村子的环境出份力。住在这里,心里别提多舒坦、多幸福啦!”谈及村里环境的变化,罗家屯村村民周淑红满脸笑意,难掩心中的喜悦。

  党建引领为引擎,让乡村旧貌换新颜。为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康平县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党员带头・共建和美乡村”行动,271支党员志愿服务队活跃在乡村各个角落。创新建立“保洁员+党员中心户”管理模式,推行“积分制”管理,激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全年清理垃圾杂物3.6万吨,创建了多个和美田园、村屯、庭院等,农村环境实现质的蜕变。

  在生态治理方面,康平县扎实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通过水利部复核且评分位居全国前列。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推动“秸秆—饲料—养殖—沼气—肥料”循环产业链发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年处理粪便100万吨,工作经验全省推广。全市首个县域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行,累计焚烧处理生活垃圾8万余吨,“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让康平的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康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超介绍,康平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近年来,康平县始终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支撑,切实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党建凝聚力量

  在康平县,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发展和生态优化成果切实转化为群众的幸福生活。随着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除了水稻、红薯等种植产业带来的收益,乡村旅游的兴起也为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党建引领不仅要体现在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上,更要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康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威介绍,康平县深挖“辽金故里”文化内涵,打造“四季康平”文旅品牌矩阵,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2024年,成功举办卧龙湖马拉松、大辽冬捕季、秋韵稻蟹节、花生文化节等72场特色文旅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民宿、农家乐等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喜鹊湾、万亩松、小塔子、巴尔虎山等成为都市人向往的旅游胜地。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87%、188%,文旅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卧龙湖附近的二牛镇敖汉村村民王立宏告诉记者,“现在一到旅游旺季,游客特别多,我把家里的房子改成民宿,一个月能挣不少钱呢!”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也让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罗家屯村将集体“三资”入股收益的90%用于投资建设村级道路、渠道维护、阵地建设、帮扶救济等村级公共设施。全村7.6公里道路完成修复,实现户户通水泥路,通向田间的道路也全部硬化,彻底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绿化、美化、亮化成果显著,绿化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栽植树木5000多棵,修建路灯120盏。村里还为65名70岁以上老人缴纳意外伤害保险,定期组织健康体检。建成500余平方米的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心,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提供无偿便民服务。成立30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定期走访入户,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每月一次的花甲老人生日宴已连续举办5年,孝亲敬老的文明新风尚在村里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