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 正文

沈阳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聚才汇智拓振兴之路

日期:2025-04-22 07:15来源:辽望·先锋次阅读

  2024年,沈阳被正式确定为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这一新定位标志着沈阳在未来的东北振兴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近年来,沈阳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在人才政策、平台载体、体制机制等方面精准施策,人才队伍规模持续壮大,人才驱动释放人才政策的强磁场发展成效显著,人才发展生态不断优化,呈现出“山海关不住、孔雀东北飞”的新动向。据统计,2024年,沈阳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7.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4%、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3%、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7%……

  创新政策引才

  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人才吸引力不足一度困扰着沈阳的发展。

  2017年以来,结合产业转型升级,沈阳先后出台“人才新政24条”“人才新政3.0”“兴沈英才计划”等政策,2024年,更是迭代升级“兴沈英才计划”,构建起全新的“1+4+N”人才政策体系。通过推进“兴沈英才计划”,以及针对海外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的4个专项政策,推动N个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链发展,使政策对人才的吸引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精准的人才政策,既要考虑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也要契合城市产业发展需要,沈阳重点针对4支人才队伍精准施策,进而实现人才队伍量质齐升。”沈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赵戈说。

  2023年,沈阳启动实施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链,利用3年时间重点引进培养2000名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科研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和150个高水平人才团队。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累计遴选支持1529名高层次人才、144个创新团队,催生了“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等创新成果实现国产首台(套)的重大突破。

  2023年,全省人口净流入8.6万人,一举扭转连续11年人口净流出局面,实现了从“人才净流出”到“集聚回流”的转变。其中,沈阳市人口净流入5.8万人,为全省人口净流入贡献67.4%。在精准有力的人才政策推动下,沈阳各层级人才数量大幅增长,全市新认定人才4725人,新增当选两院院士5人,2名个人和2个团队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33.1万人,形成了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

  搭建平台聚才

  沈阳拥有一定数量的高校、科研院所等平台,本应是集聚人才的“先天优势”,但一段时期以来,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高端人才短缺等因素制约,大部分科技创新平台对人才虹吸作用不够强,平台承担的重点科研项目不足,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力不足,聚集高端人才的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近些年来,沈阳市紧盯国家战略,把人才集聚平台建设作为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总抓手,以浑南科技城为核心,规划“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紧盯科技前沿,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建成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并启动科研工作,目前已集聚“两院”院士13名、高层次人才446名。材料实验室全职聘请“纳米材料之父”格莱特教授任国际研究中心主任,3个高水平外国专家团队正式入驻。围绕重点产业创新方向,布局建设一批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2024年新增国家级科创平台3个、总数达79个,各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1710个。

  立足“国家所需、沈阳所能”,沈阳市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设立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等科技立项,支持人才和团队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30项,累计解决技术问题215个。

  刘培涛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曾在国外知名软件公司从事开发工作,回国后得到省、市和所在单位在科研立项上的多项支持,助力他在原理计算和人工智能赋能材料研究等领域大步前进,2023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支持。“在沈阳,我获得成长空间更加广阔,这让我信心倍增、干劲满满。”刘培涛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更是集聚科技人才的主战场。与先进地区相比,沈阳科技型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创新能力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为此,沈阳市主动找准差距短板,实施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围绕科技赋能、金融支撑、市场拓展、人才引育等重点环节,推出全周期20项行动举措,组建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链接北京、江苏等地独角兽企业资源,加快助力沈阳本地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92家、集聚各类科技人才4.8万人,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221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2.5万家,总量持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十月稻田、微控新能源、东软睿驰成为独角兽企业,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

  优化服务留才

  2024年5月,“兴沈英才”号人才列车满载博士从北京抵达沈阳,参加“博士沈阳行”活动,站台上的鲜花、红毯、签名墙,彰显着沈阳求贤若渴、尊才爱才的城市温度。据悉,此次活动吸引6860名博士参加,创造全国同类活动参与人数最高纪录。

  通过参加“博士沈阳行”活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任腾选择留在沈阳。签约沈阳工业大学后,任腾被认定为沈阳市高层次人才,在科研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空压机节能方法,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获批硕士生导师资格。

  任腾的“腾飞”,不仅是他个人实力的体现,更源于沈阳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的有益探索——开展人才自主认定,在人才评价中坚决破“四唯”,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评价人才。沈阳赋予345家单位人才自主认定权,从传统单一的政府评价方式,拓展到“政府+市场+用人单位”多元评价,实现了“‘是不是人才’‘能不能享受待遇’由用人单位说了算、市场说了算”。目前,全市已新自主认定1162名人才,认定人才总量达到16851名,有效激发用人主体引才用才活力。

  体制顺、体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在沈阳市不断给各类人才“松绑”的同时,创新主体的活力也得到进一步激发。烯材科技(沈阳)有限公司是沈阳从深圳引进的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领衔的人才团队创业项目。公司选择北上落户沈阳,看重的就是沈阳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对人才的重视和服务。企业总经理赵铂说:“在企业落地和项目推进中,沈阳各级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还配备了‘服务管家’,让我们在项目申报、政策申请等环节更加便捷、更为舒心。”越来越多像赵铂这样的“引进人才”通过自己亲身感受,转变为沈阳的“代言人”。

  留住人才,服务是关键。分配人才住房、建设人才公寓、开设人才驿站……为了让人才在沈阳生活无忧,沈阳市真心诚意解决人才“关键之事”,通过多种渠道实现每年7.5万套人才住房的保障能力。毕业于天津大学的阎璐,2024年作为博士人才被引入皇姑区投资促进局工作,报到完入职手续后第二天,便参加了皇姑区第三批博士住房选房仪式,一次性完成“安居”和“乐业”两件人生大事。为强化对人才的精准服务,沈阳市还成立了20个人才服务专班,为国家级人才提供“管家式”专属服务。

  今天的沈阳,正在通过构建更加精准完备的政策体系、搭建高能级的平台载体、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越来越多的“千里马”驰骋在沈阳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