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综合 > 正文

兴城市:打造多维矩阵 推动党员教育“不落一人”

日期:2024-12-11 07:30来源: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次阅读

  今年以来,兴城市聚焦新时代党员教育新形势、新任务,针对不同党员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量身定制教育方式和培训内容,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切实提升党员教育质效。

  抓好“关键少数”,发挥示范作用

  紧盯干部需求,在“精”字上下功夫,分类举办科级领导干部、新任职领导干部、女干部、优秀年轻干部、基层党组织书记等培训班,全年共开设各类培训班16期,累计培训干部5318人次。创新授课方式,在“准”字上再用劲,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开辟“第二课堂”,采取“红色微党课+现场教学+实践锻炼”的形式,邀请市直部门、乡镇街道“一把手”讲授可操作性强、符合实际的方式方法,分享工作经历经验,帮助年轻干部少走不必要的弯路;组织新任职领导干部到徐大堡核电、围屏抽水蓄能电站、刘台子中船风电等项目现场观摩学习,直观体会兴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组织优秀年轻干部到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等地参观,全面筑牢思想之魂、夯实业务之基、压实振兴之责。 

  带动“绝大多数”  凝聚奋进力量

  全力做好党员的教育培养,让党员队伍的“每个细胞”都充满活力。坚持把丰富培训形式作为提升培训质量的关键因素,采取“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学习+研讨”“讲座+现场”“线上+线下”等多维度方式,用好用足“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等多种载体,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手段,让党员教育的方式“活”起来,调动党员学习积极性,缓解“工学矛盾”。设立292名教学信息联络员,围绕“建、管、学、用”四个环节,指导做好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以省委组织部“送教下基层”活动为契机,将省委党校教授、知名高校学者、行业领域专家请来讲座授课,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依托本土资源,在乡镇红色革命旧址、历史文化遗址、特色产业基地、党建示范点开展现场教学,有效延伸教育培训“半径”。组织开展合唱、征文、摄影、徒步比赛等形式丰富的党建活动,深化巩固“在职党员进社区”“党建结对联盟”工作成果,让广大党员在实践中锤炼党性,永葆政治本色。

  服务“重点对象”  彰显组织关怀

  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分散性广的特点,全面登记流动党员基本情况、去向和联系方式,切实做到3200余名流动党员信息底数清、状况明、数据新。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教育模式,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交流群,不定期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政策等学习资料,打造“指尖课堂”,方便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学,工作学习两不误。线下安排基层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员代表与流动党员结成“一对多”帮扶对子,及时了解思想动态,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学”。高家岭镇利用春节返乡高峰期,开展走访慰问流动党员活动,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爱和温暖。

   着力破解农村党员教育“信息输送难”,在南大乡、碱厂乡、三道沟乡、高家岭镇建设4所乡镇党校,打造理论政策、党性锻炼、实践能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让农村党员“在家门口上党校”。利用钉钉APP,对全市1301名村两委成员进行为期3天的线上培训,举办兴城市选派到乡村工作干部、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员等专题培训班,培训累计时长达69天,培训900余人次,全面提升农村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夯实“基层党组织”  筑牢战斗堡垒

  市委组织部每季度制发《组织生活重点工作提示》,推动全市900余个基层党组织规范开展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开展“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三年行动”专题活动,每月围绕特定主题组织1次集中学习。发挥6个基层党建工作指导站作用,不定期对基层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截至目前,全市各级党组织共开展学习活动205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2.1万人次。坚持把典型案例作为“活教材”,共70个基层党组织到兴城市警示教育展馆进行参观学习,受教育人数达1400余人。同时,以视频形式收看辽宁省、葫芦岛市两级警示教育大会,受教育人数达300余人。

  (兴城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