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城市基层 > 正文

营口大石桥市钢都街道党工委:“党建+网格”让居民安心又舒心

日期:2024-02-22 08:15来源:学习强国 | 辽宁学习平台次阅读

  营口大石桥市钢都街道党工委创新“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立足辖区业态丰富、力量多元的实际,变劣势为优势,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多措并举推动街道党建工作出亮点、出特色,促进街道城市基层党建全面提质增效,推动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得到新提升。

  编织“一张网”  实现社会治理全域化

  大石桥市钢都街道辖区内老年人多、低收入居民多、流动人口多,存在社区体量大、人口结构复杂、新旧矛盾交织、新老居民融合困难等问题,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较大挑战。街道党工委基于实际问题,推进“党建网格”与“治理网格”相互融合,遵循“全覆盖 不交叉”原则,通过建立党建联合体,把网格内的物业、“两新”组织、驻区单位等党组织资源统筹起来,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功能互补的区域党建矩阵,打造“横到边、纵到底、条块结合”的党建工作网络,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把问题留在网络中,把服务落在网格内。

  为实现网格化服务全覆盖,将党建、综治、安监、交通、应急等各类网格统一纳入社会治理“一张网”,实现多网融合、一网运行,以党建网格化“3+X”工作机制,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建设“新队伍”  实现基层组织规范化

  在实施推进“党建+网格”工作中,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总网格长,实现总网格长、网格长、网格员、楼长、单元长五级网格管理模式。制定下发《网格长工作职责》《网格员管理办法》《网格化管理考核办法》《网格员责任清单》等制度,并明确相关职能部门对网格事务的处置责任,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建立完善“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无缝覆盖的工作体系,确保责任压实到位。

  街道重点培养社区工作者队伍,招录一批政治觉悟高、热爱社区事业、热心服务群众、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才到社区工作。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素质优良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并安排社区后备干部到街道锻炼培养,作为社区书记、主任后备人选,成熟一批提拔一批。

  积极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成为社区治理主力军。街道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和文体活动,发挥志愿者的能量,为社会治理献计献策。营造了“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收到良好社会反响。

  街道党工委通过定网、定职、定事,开展“三亮三比”活动,即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比奉献、比服务、比学习,把党组织活动与服务群众有机结合。紧紧围绕“党员责任岗”,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完善党组织创先进、党员争先进长效机制,通过抓党建提升基层治理专业化水平。

  融合“新资源”  实现基层服务高效化

  街道积极探索“部门联动、一网统筹”,社会治理新路子,初步形成了区域网格化、管理精细化、责任明晰化、服务一体化、统筹信息化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志愿者团队等,通过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积极参与网格服务管理。推行网格化走访、网格化代办、网格化服务。为网格员统一配备了工作证、走访手册,在辖区内巡查走访或接待群众时,认真记诉求、写日志、录系统,推进网格的精准治理,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格化服务格局,实现网格体系全覆盖、社情民意全掌握、矛盾纠纷全调处、为民服务全方位。

  新融合的生态环境、应急管理、城市执法、公安、信访等部门,及时受理处理市级党群服务中心交办事项和村居网格员上报事项。街道党工委充分发挥“大工委”作用,把辖区单位凝聚成为“一家人”,形成聚合态势。通过资源进一步整合,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率与水平。

  树立“新品牌”  实现党群服务创新化

  “老杜说事”工作室是街道党工委精心打造的社会治理新品牌。“老杜”杜元仁是一名在组织战线上退休的老党员,退休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辖区居民讲党课、讲法律、讲健康,组建了“老杜说事”爱心团队,用“法、理、情”为群众调解纠纷、排忧解难,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

  “红色驿站”“党群之家”推动区域内各单位党建工作联动。发挥“红色驿站”四岗(贴心服务岗、谈心说事岗、党员先锋岗、党员网格志愿岗)核心作用,商议辖区涉及共同利益和群众期盼的实事,解决老百姓关心的烦心事、扰心事。

  驿站内设立党员爱心角,配备了雨伞、充电器、急救箱、针线包、免费饮水点等,让辖区群众累了进来歇歇脚、喝杯水,闲了读读书、充充电,烦了聊聊天、解解闷,把真诚和爱心传递给全社会,为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凝聚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