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9-05 08:30来源:辽沈智慧党建云平台次阅读
近年来,为破解高层次人才短缺、创新驱动乏力、产业结构单一且低端等问题,朝阳市以“大学院所进园区进企业”人才工作项目为抓手,创新“柔性引才”机制,通过深化拓展校企合作,柔性引进域外大学院所的人才、科研项目和技术成果,促进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以柔为纲,优化体制机制。创新高位推动运行机制,建立市、县联动“1+7”运行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创新多措并举合作机制,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产学研”长效融合发展。创新利企高效服务机制,制定出台《实施“朝阳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的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明确在朝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享受与全职在朝人才同等待遇,为柔性引进的人才解决后顾之忧。创新待遇政策奖补机制,对企业引育人才、建设平台给予“真金白银”支持,为引聚人才打造优良生态。创新媒体宣传引导机制,开展“人才宣传月”活动,总结典型创新企业、创新人物和创新活动的经验做法,在国家、省、市相关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人才干事创业氛围。2022年,在省级及以上媒体宣传优秀人才典型共计77篇。
以用为本,谋划产业发展。以本地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全市300余家域内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精准开展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3250人次,其中博士以上6人,1位国际晶体研发行业领军专家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以全市8大产业集群、17条产业链为核心,引导校企双方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21个,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14个、“带土移植”项目72个,引进中钢科技集团高端新材料制造领域宫开令及其团队,朝阳通美晶体科技有限公司等半导体新材料企业,通过产学研联盟吸引人才498人。以招引项目团队、研发专家为基础,推动科技成果从前期材料、辅材向集成品转化,解决科技攻关任务和“卡脖子”技术问题,打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加快补齐朝阳创新人才短板。截至目前,已落地转化大学院所科技成果357项。
以聚为要,深化平台建设。用好原有平台,依托朝阳现有省级科技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才飞地中心,以及双创基地、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新孵化载体,开展引才活动。建好新式平台,强力推进大学、科研院所与朝阳共建“产学研用”一体平台,全面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和水平,助力企业形成人才“虹吸效应”。现已建成“难采选铁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及以上科技研发服务平台62个。打造典型平台,“辽宁东大矿冶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中试基地”承担国家、地方和企业委托中试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其“第二代悬浮磁化焙烧技术”总体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海南矿业、赞比亚等地实现技术出口。截至目前,该基地已完成海南矿业和赞比亚项目投资3606万元、技术服务费进款459万元,入选全省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基地。
(朝阳市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