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农村 > 正文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创建“1+2+N”办学模式纪实

日期:2023-06-12 08:20来源:阜新党建次阅读

1.jpg 

阜蒙县委党校组织教师到阜新蒙民大队纪念馆现场备课

  东风浩荡,春日融融。在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阜蒙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一幅“阜蒙县基层战斗堡垒示意图”格外醒目,用党徽标注的党(工)委和用五角星标注的村、社区党组织所释放出来的红色,遍布6246平方公里的阜蒙大地。近年来,阜蒙县以培养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主要目标,立足全县发展需求,以县委党校本部为载体,依托七家子毛岭沟党性教育基地和平安地蒙民大队纪念馆,成立了县委党校七家子校区和平安地校区,依托部分乡镇和县直单位红色驿站开辟现场教学点,创建了“1+2+N”差异化办学模式,实现了党员干部教育全覆盖。

  “1”

  “1”即依托县委党校本部作为主教学点,构建“党校教师+学员”“领导干部+学员”“特聘教师+学员”的互动教学模式。建立领导干部和特聘教师专题授课师资库,将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带进党校课堂,拓宽学员视野。

  “党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发展都告诉我们,没有全党大学习,没有干部大培训,就没有事业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序言中说的这句话,悬挂在阜蒙县委党校最醒目的位置,并成为全体教职员工的根本遵循和工作动力。作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他们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干部学习培训的重中之重,从丰富学习载体,强化学习成效着手,突出“准”字,聚焦“活”字,把牢“严”字,强化教育培训质量,有效提升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能力。

  “近年来,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补短板、强弱项,靶向发力,积极推动党校办学格局整体重塑、办学条件整体改善、办学质量整体提升。目前‘大党校’‘大课堂’‘大培训’的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体系已经形成。”阜蒙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朱东升如是说。深学笃行、踔厉奋发。在坚持“党校姓党、党管党校”的工作前提下,阜蒙县委党校可谓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一堂堂精品党课、一个个经典演绎、一段段现场体验、一条条参观路线、一场场讨论交流……仅在2022年干部教育培训中,阜蒙县委党校就实现了这样一组骄人业绩:举办新时代乡镇基层公务员培训班3期、新时代城市基层公务员培训班6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轮训班10期、全县换届新当选暨年轻干部培训班2期、统战系统理想信念教育培训班1期、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轮训学员3218人次。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特别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县委党校立刻组织教研团队先学一步,学精髓、悟真经,用学习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2”

  “2”即依托县委党校两所分校区,开展“情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实训模式。通过追寻红色足迹,对一幅幅图片、一个个奖章奖牌以及一件件生活旧物的讲解,重温党的峥嵘岁月,从中学习先辈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拼搏精神,汲取奋斗向上的力量。

  占地面积21亩、可容纳上百人培训的七家子分校区坐落在“三沟精神”发源地之一的七家子镇毛岭沟村。20世纪50年代,阜蒙人民以坚韧不拔的品质创造了“三沟经验(七家子毛岭沟封山育林控制水土流失经验、蜘蛛山塔子沟河边造林防风固沙经验、招束沟拉各拉治理坡耕地防治水土流失经验)”,并在全国推广。当年民间流传的两段顺口溜就是三沟之一毛岭沟变迁的真实写照:“一进毛岭沟,步步踩石头。山上没有树,山下田不收。岁岁受饥寒,辈辈当马牛。”“如今毛岭沟,社员乐悠悠。山上松波浪,山下清水流。杏花开满山,五谷大丰收。”在此基础上,又逐渐形成发展为“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三沟精神”。如今,阜蒙人民用汗水浇铸而成的“三沟精神”历久弥新,已成为全县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生态保护、环境建设、生产制造、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在教学实践中,阜蒙县委党校精准把握“三沟精神”的理论特质和实践品格,将其放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中透视、分析、考量,让“三沟”故事既有时代感,又有本土味儿,不断推动“三沟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由阜蒙县委党校副校长徐娟娟主讲的“传承‘三沟经验’,让绿色成为阜新最美底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课,让全体学员产生了共鸣。七家子镇镇长魏智龙深有感触:“这一课使我深切感受到‘三沟精神’催人奋进的力量。接下来,我将把这种精神的力量转化为行动力,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走上阜蒙县委党校在毛岭沟精心打造的“先锋路”,学员们在4个小时的亲身体验中感悟当年植树造林的艰辛。一进毛岭沟,道路两旁嫩绿初现、花香四溢。县委党校分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石伟民介绍,这是历届驻村第一书记参加培训期间共同打造的“第一书记林”。经过几年的努力,“第一书记林”已经成为他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一块绿色模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参加培训的党员干部纷纷表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一定要踔厉奋发,接续奋斗,让绿色成为最美底色。

  “苍天悠悠,大地漫漫。战火洗礼,铁骑刀锋彰显。穷苦牧民,进步青年。匹夫立志,金石之坚。挥戈千里,跃马扬鞭……”这是石伟民为阜新蒙民大队纪念馆所作的赋。坐落于阜蒙县平安地镇的阜新蒙民大队纪念馆,是集党员干部党性教育、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年来,共接待团体、个人参观学习500余场4万多人次。在此基础上,阜蒙县委党校在这里倾心打造了平安地分校区。石伟民介绍,分校建设包括红色教育基地、红色文化驿站、红色旅游基地和红色拓展空间四大板块。参与分校建设的平安地镇党委书记郭景刚感到,像这样打造党员干部家门口的党校,意义非同小可,为此他乐此不疲。

  “我们不是封建王公的骑士,也不是地主贵族的家兵,我们是自由民主的先锋战士,肩负着民族解放的伟大使命……”阜蒙县委党校教务处主任、高级讲师罗吉宁主讲的“传承蒙民大队红色基因,争做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一课结束后,学员们带着敬仰与感动走上了“追寻蒙民大队足迹红色之旅”。在“M”形的线路上,每个节点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深秋的科尔沁草原,北风飕飕,秋雨绵绵,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为了御寒,蒙民大队官兵们只好披着马褥子、剪下马鬃楦在鞋里。“在御寒物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大队长王保山把自己的马褥子披到小战士身上,却不顾自己40度的高烧……”讲到这里,罗吉宁明显看到学员的眼里噙着泪花。大家表示,先烈们用热血染红了党旗,阜新蒙民大队的宝贵精神财富绝不能在我们手里丢失,一定要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N”

  “N”代表着散落在阜蒙县境内的红色驿站。目前,已经在乡镇、县直单位建立起28个红色驿站。以红色驿站为载体,全力打造县域内的微党校。这些红色驿站分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并将其作为县委党校教学点,开展内容丰富的现场教学,引导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

  在王府镇有个辉彤村,在蒙古语里“辉彤”为寒冷的意思,然而“寒冷”的地方却上演着许多温暖的故事。为此,县委党校在此打造了一个红色驿站,取名“多澜驿站”。“多澜”在蒙古语里是温暖的意思,寓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倍感温暖。阜蒙县红色资源分布广泛,红色故事内涵丰富。像“多澜驿站”这样的红色驿站有效盘活了红色资源,为干部教育培训注入了红色动能。

2.jpg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王府镇党员干部在“多澜驿站”聆听红色故事

  “她身骑一匹大青马,蒙古人的血统让她的骑术相当精湛;她擅长使用双枪,杀得敌人心惊胆寒,人们都叫她‘青马双枪女司令’……”在七家子镇旧贝营子村红色驿站乌兰英雄纪念馆内,讲解员赵晓丹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到场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心头为之一振。阜蒙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成佳说:“这位曾经叱咤辽西地区的巾帼英雄,胸如千里草原,一生忠于人民。她不仅是蒙古族的英雄儿女,也是我们阜蒙人心中的骄傲。聆听英雄乌兰的故事,我浑身充满了力量,这种力量也是我们建设秀美家乡的精神源泉。”大板镇镇长包松岩则在笔记本上郑重地记下了当年乌兰率领队伍消灭土匪“打一面”后民间流传的小调:“咱们东四省,有位女英贤。蒙民女同志,名字叫乌兰。年方二十四,掌握大兵权。消灭‘打一面’,英名天下传。”他说:“不仅要记本上,还要铭记于心,并转化为我们工作的动力。”

  作为阜蒙县精心打造的红色驿站,被誉为“蒙医中兴发祥地”的辽宁省蒙医医院也是不少党员干部接受教育的打卡地。走进医院一楼大厅,“党建工作索引”清晰地告诉人们,从负一层到地上五层,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号、巾帼文明岗无处不在。红色堡垒四强工程赫然醒目:“支部建设强团队、党员名医强专科、民族文化强特色、先锋模范强作风。”在医院党群服务中心的墙壁上悬挂着这样两句蒙古族箴言:“鸟不展翅不能飞,人不学习无作为。”“宇宙的灯盏是太阳,心中的灯盏是知识。”据医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白丹介绍,辽宁省蒙医医院作为省内仅有的一所蒙医特色医院,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历程,其中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和红色故事,是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最生动的素材,每个楼层、每个科室都是生动的课堂,每月都会有县域内的党员干部到此参观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