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14 08:30来源:鞍山基层党建次阅读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年初以来,鞍山市将乡村治理作为市域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着力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效能,切实打通乡村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的“最后一米”。
构建“一核三圈”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构建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统领,党政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联动的“一核三圈”基层治理体系,着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目前,全市402个党政部门、1560个群团组织、2467个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乡村治理。建强基层党组织“一核”,持续开展村干部履职情况动态分析评估,去年集中换届以来共调整、清理村干部117人,其中村党组织书记26人,切实保证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打造“党政部门圈”,开展上级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结对互帮互助工作,478个市县机关事业单位与全市855个农村党组织结对,推动解决各类问题1184个。打造“群团组织圈”,农村各类群团组织已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769场次,组织动员10.5万名志愿者、热心群众参与乡村治理。打造“社会组织圈”,已建立乡贤理事会499个、红白理事会792个、邻里纠纷调节队867个、社会治安巡逻队822个、其他个性化团体653个,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
健全农村网格党组织,做实农村网格工作体系。健全“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村党组织体系,实现“网格党建”全覆盖。目前,全市农村设置网格党支部1061个、党小组2138个,明确网格党员中心户11965个。完善网格党组织工作机制,通过村党组织“抓总”、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包片”、党员中心户“带头”,将党组织与群众有效连接起来,激励农村党员在联系服务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等方面主动作为、冲锋在前。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完善线上12个智治平台、线下12个服务驿站功能,确保服务群众有场所、办理诉求有机制、网格管理有平台。
加强农村基层基础保障,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集聚。强化基层人员保障,在向262个村选派181名驻村第一书记和81支工作队基础上,择优确定42名已退休或不再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领导干部到村任“乡村振兴顾问”,以县乡两级为主体增派494名机关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实现驻村第一书记全覆盖。强化基层经费保障,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基层组织经费保障制度,在保证村级运转经费正常落实的基础上,每个村每年安排党建工作经费3万元;积极落实村干部收入动态增长机制,目前,全市村党组织书记年人均收入4.44万元,比上年度提高3.9%。强化基层阵地保障,采取财政投入、党费奖补等方式,持续推动村党组织活动场所达标升级。年初以来,累计新建活动场所3.3万平方米、改扩建活动场所1.3万平方米、修缮活动场所3.8万平方米,更新配套设施1024件(套)。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全市村“两委”探索成立村议事协商工作委员会781个,组织发动群众,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群众恳谈会等各类民生议事会议3589次,有效化解村组内各类问题5983个,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基层协商格局。强化乡村治理法治根基,深入开展“法律进乡村”活动,把法治乡村建设纳入村干部培训计划;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每个村培育“法律明白人”3名;建立村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村民调解室,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333件。以党建推动乡村德治水平提升,乡村两级党组织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发动农民群众学习2400余场次;印发《关于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的通知》,强化村党组织在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推动农村党员带头示范引领,有效遏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